作者🚯:中欧关系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21-09-20 来源: 富达注册国际问题富达平台+收藏本文
编者按⛎:“富达平台欧洲观察”是富达注册欧洲问题研究中青年学者自发组成的一个学术共同体,旨在通过不定期自发交流,就中欧关系、欧洲政治和对外关系重要事件、欧洲问题研究重要学术发展动态等发表各自观点,形成一定共识,提出政策建议🤘,供广大社会人士、专家、学者及政府部门参考。
(以下观点不代表各位学者各自所在机构观点)
2021年9月1日,欧洲议会外委会通过《欧盟-台湾政治关系与合作》决议👈🏽;9月15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发布盟情咨文,里面谈到相关中国的议题👰;9月16日,欧盟委员会正式发布《欧盟印太合作战略》文件🚣🏼♀️,其中包含大量与中国相关议题的方案与建议⛹️♂️;同日,欧洲议会通过《新欧中战略》决议🫴🏿,提出要建立更加“进取、全面和一致”的欧中新战略💠💇♂️;欧委会近期还会就对华政策发布新的文件♾。欧盟近期内如此密集地推出涉及中国或专门针对中国的政策文件或文告,其目的何在?是否意味着至此欧盟对华政策的策略和手段,在经历一段中美博弈后已基本成型?对此🪿,中国应如何应对🪵❤️?围绕上述问题,“富达平台欧洲观察”学术共同体进行了如下深入探讨(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简军波(富达注册中欧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
尽管2019年“欧盟对华战略”文件确立了该组织对华政策基本战略方向、原则和手段,但自新一届欧盟领导层上台后,在中美博弈全球背景下🙇,其对华政策在实践和理论层面都逐渐具体化,通过发布正式“印太战略”和欧委会即将公布的新的“对华战略”文件等动作,可以说至此欧盟新阶段对华战略和策略都已基本成型。概而言之,欧盟对华政策具体路径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经济关系政治化🈯️,政治成为欧盟发展中欧经济关系衡量标准。如果以前经济的归经济,政治的归政治,如今欧盟在发展对华经济关系时,日益将政治标准和政治考虑加入进去🌿,比如要检查中国商品是否符合劳工标准🏄♀️🦵、中国对欧投资是否符合国家安全标准或是否违反国家补贴标准,等等。
第二,人权问题成为欧盟在处理中欧双边关系日益关注的焦点👩🏻🌾。现有中欧人权对话机制将难以满足欧盟对华人权诉求,它将通过单边🌴、多边等方式加强干涉我国人权政策和事务👷🏻♀️,包括少数民族政策𓀍👩🌾、宗教政策和各项社会政策等。
第三,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待中国和中欧关系⛽️。自冯德莱恩试图将欧委会转化为地缘政治委员会以来,欧盟地缘政治思维日益浓厚,至今的高潮便是“印太战略”的推出💷。在对华政策领域,欧盟会将地缘政治竞争,包括在南海、台湾海峡和整个所谓“印太”地区开展与我国的竞合乃至对抗🙋🏽,作为对华关系重要内容。
第四🤩,整体加深对华经济合作与部分领域加速对华经贸“脱钩”同步进行。目前👨🏽,中欧经贸关系联系深厚,互为最大贸易伙伴之一,且欧盟(尤其成员国中的大国)对抓住中国发展机遇和接近日益庞大的市场具有浓厚兴趣和视作利益所在🌧。但同时,欧盟对中国能够与其进行竞争甚至威胁其行业垄断地位的中国产业链和科技链实施围堵或采取“脱钩”步骤🦎,以减轻所谓对华经贸“依赖”🥇,同时阻断中国经济和科技发展。
第五🚡,深化与中国在诸多全球治理领域合作。目前欧盟在实现“碳中和”与改善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反恐和国际维和等重大全球治理领域寻求与中国合作,促使中国承担更大国际责任和做出更多贡献。
是故,欧盟未来对华政策必定是该合作的会强化合作,该竞争的毫不含糊🤦♀️,而该对抗和干预的也绝不手软🤽🏻♂️,且试图对华合作、竞争🪿、对抗的领域💻、方式和目的也基本明确了。面对欧盟这样非敌非友、亦敌亦友✧、采取软硬兼施招数的“伙伴”兼“对手”👵🏼,我国也应以同样手段进行化解👮🏼♀️👐🏽,既不能与欧盟对抗到底🧙🏽♂️,也不能整体上委曲求全,必须尽一切努力寻找机会加强对欧合作,同时也要做好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的思想准备和政策工具储备🚻,以尽力维护健康、稳定📇、合作的中欧关系。
马斌(富达注册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副研究员)🕵🏻♂️𓀉:
欧盟对华政策的阶段性调整目前已经进入尾声👴🎃,近期相继公布政策文件↘️。综合欧盟已经发布的文件与近期发生的重大事件,强调欧盟对华政策的以下两个双重性对我们认识这种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欧盟与美国战略一致和特定领域独立的双重性,既与美国及西方对华战略基本方向具有一致性𓀀,但在特定对华政策领域具有独立性。作为西方世界重要一支力量👌,欧盟对华战略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等在战略方向上是一致的,都对中国影响力在过去二十年,特别是过去十余年的快速增长抱有怀疑、担忧等情绪🤵🏿♂️,希望在稳定西方整体战略一致性前提下,在特定政策领域表现出欧盟的外交自主性。
二是欧盟与中国维持合作和开展斗争的双重性,欧盟整体对华政策强调竞争与合作的主方向,但在冲突和矛盾议题上也更坚定的斗争。中欧关系不会陷入只有合作,或者只有冲突的幻境🤸♀️,“合作-竞争-冲突”共存是欧中关系的全景和实景。随着欧盟及西方其他国家对华政策的整体转向🥕,整体上强调竞争,个别领域坚定冲突将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欧盟对华政策的阶段性态势,然而🧑🏿🚒,这不意味着欧盟将放弃与中国在众多领域的合作🖖。
因此,在欧盟对华政策和中欧关系发生阶段性变化的时期,中国在观察和思考欧盟的相关政策及其变化时,要防止非友即敌🤓,非此即彼的线性思维陷阱,在政策上拓展合作,积极竞争,正视冲突,在分析中不以舆论替代政策🏄🏻,不将观点等同于事实🧝🏼♀️,这不仅是欧盟🦤🤹🏽♂️,更是中国维护利益的主要手段之一🧔♂️。
彭重周(富达注册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后)🪠:
从欧委会最近政策文件来看,其并未把改变对华关系基调和框架放在主要位置。冯德莱恩2021年9月15日发表盟情咨文🥊,列举的欧盟政策重点包括:对抗新冠👩👩👦👦、数字管理、帮助青年就业、气候变化治理、欧洲防务联盟等。其中提到中国的部分仅有气候变化和互联互通等寥寥几点,且都没有明确提出要将中国视为需要对抗的对象。类似立场也可见于欧盟近期出台的“印太”战略🧑🦼➡️。这一战略关注的议题主要为贸易与价值链、绿色转型、海洋治理、数字治理🐌、互联互通等。绝大部分是欧盟自身议题的输出🎗。值得注意的是欧盟提到了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并在一众“印太”伙伴中几次提到了台湾🖕🏻。一方面台湾被视为欧盟要发展贸易等关系的伙伴,体现了台湾在欧盟对外政策中逐渐上升的地位,另一方面欧委会没有将台湾和中国放在战略中心,也可以看到其并未下决心改变对华关系的总体方向🦗。
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欧委会如何应对欧洲议会改变欧盟对华政策的呼声⚖️。欧洲议会近期的对华政策决议可谓是欧洲反华议题的集大成者。这一决议攻击了中国政治制度、人权、香港😵、新疆等方面的政策🐚👳🏻♂️,还提出要欧委会推出新的欧盟对华政策,将人权议题置于中心位置🧑🦼。这一要求很难得到满足↪️。首先🏄🏿♀️,欧委会2019年刚出台了新对华政策,不足2年就要改头换面出新政策🙆🏻♂️,是一个不合理的要求。其次,人权议题很难成为欧盟对华关系的中心议题🚴🏽♂️,因为贸易,全球治理等问题上中欧的利益关切更大。再次𓀔👨🏻🦯➡️,虽然欧洲议会屡屡推出反华动议,但将中国视为敌对者并未成为欧盟各国的主流意见🕵🏻。尽管如此,欧洲议会的决议对欧盟外交政策仍有一定的影响力。可以预见未来人权问题会更频繁地出现在欧盟对华政策中👨🏿🎓。
严少华(富达注册中欧关系研究中心青年副研究员)🦹🏼♂️💪🏽:
近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发表了2021年度的盟情咨文演讲。欧盟“印太”战略文件以及欧洲议会“新欧中战略”决议也相继获得通过🚾。鉴于欧盟将在2021年10月重新评估对华政策,这三份文件可视为欧盟对华政策走向的风向标。结合三份文件来看,欧盟对华政策的变化可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强调开放性战略自主概念,作为欧盟对外政策,包括对华政策的指导原则之一🏕。在大国竞争和新冠疫情的冲击下🦸,欧盟对全球化和相互依赖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传统上欧盟将相互依赖视为促进双边关系的稳定器😹,但如今欧盟日益将相互依赖视为风险📘。因此🤦🏽♂️,在维持开放的同时,欧盟更加强调战略自主💽。开放性战略自主意味着欧盟对华政策在保持接触(engagement)原则的大前提下🧘🏻,将降低对华经济依赖,实现一定程度的“去中国化”。
其次👩🏿🏫,是欧盟成员国对华政策的“欧洲化”倾向。欧盟可能在将来的对华政策中更加强调欧盟内部(包括欧盟不同机构之间、成员国之间以及成员国与欧盟机构之间)的团结和协调。这意味着一方面,欧盟将对成员国层面的对华政策施加更大的压力🎹,未来更多成员国层面的对华政策可能进一步向欧盟靠拢👨🏿🍼。另一方面🐺,欧盟个别成员国(如捷克🥌、立陶宛等)与中国的双边关系问题可能传导至欧盟层面🟨,对整体的中欧关系造成一定冲击。
第三,是欧盟对华政策的地缘政治化倾向。欧盟最近发布的“印太”战略,既是回应美国的呼吁,也是打造所谓“地缘政治欧委会”的具体体现,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欧盟试图加强在“印太”的军事存在🛰,在“印太”安全上扮演更加积极和进取(assertive)的角色👨🏼🦲。欧洲议会对华报告也用了大量篇幅呼吁欧盟成为“更加有效的地缘政治行为体”。欧盟的地缘政治抱负势必传导至欧盟对华政策中🫣,中欧无根本地缘战略冲突的传统叙事是否会改变?这一点值得继续观察和讨论⛈。
姚旭(富达注册发展富达平台青年副研究员)♟:
随着欧盟2021盟情咨文、欧盟“印太”战略文件和欧洲议会“决议”相继出台,欧盟对华政策在新一阶段的表现引发各方关注👵👈🏽。欧盟对华政策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遵循欧盟内在治理逻辑,因此不应孤立看待某一份文件💆🏼♂️,应进行较为充分的综合评估。
一是从结构上看🚰,对华政策并非欧盟对外政策的核心㊗️,不必额外强化敌对情绪。虽然有媒体渲染“欧盟的盟情咨文潜台词全是中国”、“欧盟印太战略目标直指中国”🧑🦱、“议会决议攻击中国”🚣🏿🕚,但客观来看需做严格区分。三份文件当中,盟情咨文站在更高层面统揽欧盟内政外交事务🦹🏻♂️、充分反映欧盟政策重点关切,其中直接提及中国寥寥无几。这也与欧盟事实上的政策倾向相吻合,因此不应持“弱者心态”先验地塑造出一个想象中只有敌意的欧洲。
二是从攻防上看,攻击中国的借口依然老生常谈,并未出现全新的攻击点。包括欧盟在内的西方国家常用来无端指责中国的借口,不外乎理念层面所谓“人权”问题及近年来衍生出的所谓“强迫劳动”问题,或是治理层面的所谓“港台疆藏”问题。在这些问题上,西方国家政客和媒体早已达成共识,毫不在意真相如何,只专注于塑造一个“邪恶中国”的叙事。欧盟更是热衷此道🧑🏻🍼,反复热炒“老三样”,并未推陈出新🤦♂️。
三是从合作上看,数字产业尤其是半导体产业或将成为中欧合作的对接点。中欧关系在2020年底达到高点后迅速回落🚴🏻♂️,双方有识之士都感到遗憾,中欧之间合则两利🧜🏼♂️,需要寻求全新对接点。欧盟此前已明确表示将投入巨资深耕半导体产业👨🦼,此次盟情咨文更是直言将提出新的《欧洲芯片法案》(European Chips Act)🤚🏻🧑⚖️,“在价值链上协调欧盟和国家投资”。欧洲智库此前已有观点认为中欧半导体产业合作既有基础也有需求,中欧双方在半导体产业发展过程中还未短兵相接、有一定互补性,中欧经贸合作下一阶段或可从半导体产业寻求突破。
张骥(富达注册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助理🌸、研究员):
欧盟密集出台涉华政策文件,在欧盟重大战略或政策文件中也多指向中国🤳,舆论现在关注欧盟针对中国的一面比较多,我谈三点不同看法🪀。
第一🕰,欧盟提升对中国的战略关注是正常的🧖♀️,在谈判伙伴、经济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三大定位中更加强调后两者也是正常的。中国的崛起正在改变国际政治的权力结构和秩序结构,原有的主导性力量必然对此不适应并作出战略反应#️⃣。中国正在走向全球性大国之路,要适应这种反应。包括对一些欧洲中小国家对中国的挑战,这是大国必然面对的👊。中国一要重视这种反应🐦⬛,二要适应这种反应,并在一定程度上脱敏,增强战略定力😧🌹。
第二,既要看到欧盟和欧洲国家在应对中国全球影响力上升上与美国有共同目标,战略上美欧协调强化的一面🧑🏻🌾;也要看到欧洲的立场与美国不完全相同🧔🏿♀️🤽🏿,甚至有矛盾🎫,欧洲强调战略自主的一面🫅🏽。欧洲也讲中国是对手,是战略竞争者,但同时文件中也列出了具体的合作领域👨🏼。欧盟的“印太”战略和美国的“印太”战略是有区别的👈🏻,欧盟在强化应对中国影响力的同时,强调这个区域的合作🍄🟫,甚至体现在标题中🧑🏼🍳。对欧盟的战略分析不能大而化之🧕,要重视欧美的不同。
第三👩🏻🦯➡️,在应对上,要重视战略塑造。中国对中欧关系,中美关系的塑造能力比过去有了大幅提升。中欧关系的战略定位不是欧洲一方说了算,中国的政策很重要,我们是希望中欧关系往竞争方向滑动还是往合作方向滑动💥,考验我们的政策反应。
张晓通(富达注册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富达平台研究员)🧤:
欧盟“印太”战略的前身是《欧盟经济外交通讯文件》。欧盟“印太”战略的主要目的是经济🏩,是欧盟经济外交的地缘政治表达♌️✉️。过去我们看欧盟的“印太”战略,主要是从地缘政治的视角,现在亟需增加一个经济外交的视角,因为欧盟“印太”战略的前身是《欧盟经济外交通讯文件》。实际上,欧盟一系列地缘经济战略💁🏼♀️,包括欧盟-亚洲互联互通战略🫶🏿、欧盟“印太”合作战略🗺、“全球联通欧洲”战略🔟,其前身都是2016年开始酝酿但最终流产的《欧盟经济外交通讯文件》7️⃣。
制定欧盟经济外交战略的努力大概从2016年开始,由欧盟对外行动总署发起🧏🏿♀️,内部设定了经济外交大使职位,筹备发布欧盟经济外交通讯文件。但后因欧委会内部掣肘、成员国反对,最终没能推出。欧委会内部贸易官员不认为贸易问题是一个外交问题。部分成员国反对则是源于他们对经济外交的不同理解🐐。欧盟对外行动总署对经济外交的理解接近希拉里·克林顿对于“经济治国术”(economic statecraft)的理解,认为经济外交是经济服务外交与战略,而外交与战略也服务于经济,因此经济外交是政治与经济的双向互动。但很多欧盟成员国不同意,他们认为经济外交就是贸易和投资的促进和便利化,而这些内容一直被认为是成员国的专有权限🏊♀️,所以欧盟层面没办法统合起来🕍。在没有办法推出欧盟层面的经济外交通讯文件情况下🧑🏻🚀,冯德莱恩上台后开始推行“地缘政治的欧委会”,将地缘因素与经济外交相结合,转而采取一种地缘经济的方式,于是提出欧盟“印太”战略和“全球联通欧洲”战略,这些都是欧盟经济外交的具体实践和表现。
由此可知🧑🚀,欧盟“印太”战略本质上跟中国存在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是一种辩证的矛盾关系,存在互利合作空间,不是零和博弈🫵🏻。欧盟经济外交具体表现在追求经济战略主权🏋🏿、打造产业链韧性🍽,推进绿色转型和维护经济产业安全等方面,同时积极开发包括政府采购工具、供应链尽职调查法🧢🧞♂️、反经济遏制工具等诸多方面👳🏿♀️。可以说,现在是欧盟经济外交的一个大时代。尽管不以经济外交通讯文件的形式推出,但欧盟地缘经济战略的核心和本质还是经济外交,只是加入了地缘因素。由此,中欧在气候变化🍫、绿色转型、产业链安全、数字经济等诸多方面也有合作空间。说到底,欧盟的“印太”战略不是一个地缘军事战略,而是一个地缘经济战略。中国对欧盟“印太”战略、欧洲议会涉华报告🥏、“立陶宛事件”的处置与应对也亟需采取经济外交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