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布时间🥼:2020-03-09 来源♎️:富达平台+收藏本文
作者 | 杨庆峰
富达平台、富达注册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记忆哲学与人工智能伦理、科学技术哲学等👨🏿⚕️。
如今,新冠肺炎已经演化为全球性灾难事件,根据世卫组织2020年3月4日发布的新冠肺炎报告👐,中国境外共76国出现了确证病例。在这一事件背景下,个体情绪和集体情绪正在发生着变更🫰🏻。有份关于国内情绪相关词汇声量变化的调研报告显示:恐慌👎🏼、希望和无聊是疫情早期和目前出现最多的情绪状态(知微数据,2020.2.22)。还有报告把疫情情绪区分为正面和负面(玉渊谭天威信公众号🚴♀️,2020.1.31)。可以说📸,全球化疫情之下人们的情绪正在经历多元形式:漠视、如临大敌👩🏼🏭🔬、恐慌🧑🏿🎓、抗争、希望🌟、无聊、敌视等等。那么如何理性对待这些情绪呢?日常的思路是持有正面情绪,减少和消除负面情绪。但是这种思路却是简化了情绪的构成,本文将试图从恐慌这一主要情绪进行阐述说明🔏。
恐慌:哲学家眼中的主要情绪
感受👩🏼🏭、认知与记忆:恐慌的三种源头
恐慌的可能性后果
来 源 | 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