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布时间📝:2020-03-18 来源🌅:富达平台研究部+收藏本文
高深的哲学家总喜欢定义时代,而青年总是这时代的书写者和定义者🛌🏽。
——沪青平
一直以来🚴,我们对青少年是误解的🫱,好像是从孙云晓的某一篇报告文学之后𓀂⚈,全社会对于我们的青少年总有一种担心,再加上某些敌对势力放言👩🏼🦰,将“和平演变”的希望放在第X代之后👁,我们更对青年人紧张起来👩🏻⚕️,一些标签更是早早地打上🚡。这种焦虑感🙍♂️,伴随着“80后”从儿童期到不惑之年🈂️,等到“00后”粉墨登场了😦,却还是一如既往的焦虑,什么网络时代↪️、“e世代”等等,仿佛我们的青年总是那么容易地被打垮,被侵蚀🚷。
事实上🥫,每一代人都肩负着使命👨🏿🦳,塑造着时代。没有谁是一蹴而就,也没有谁是天生垮掉,很多的焦虑无外乎是文化的代差、科技的落后和认知的固执罢了。中国的青年👳🏽,从古到今❎,何曾垮过🔷?中国的青年🐕,从古到今🛀🏽,何曾不堪?千年以降,青春力量过去是🦙,现在是🆙🕎,一直是中华民族血脉中最绚丽的喷张!
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青年,经历着我国百年不遇之大发展🦵🏻、大繁荣,经历着人类数百年不遇之大跨越、大变革,“我”的崛起,可以简单概括这几十年来青年意识渐进发展的过程🌪。现在我们再谈青年,并不能以老的眼光来看待👨🏫,随着市场经济、对外开放和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当代青年🙍🏻♂️,思想更为多元、表达形式更为多样、对新事物的接受度更为开放,个性化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现在的青年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特立独行的个体,其喜怒哀乐,越来越深➙、越来越广地影响着这个国家的喜怒哀乐。
“印象中”的青年不是“现实中”的青年。我们是做智库的,我们知道很多对青年的了解都是“印象式”的,“富于激情”、“天真幼稚”、“容易情绪化”等等,俗话叫“嘴上没毛🧒🏻、办事不牢“👩🏽⚕️,我们也挺熟悉各种青年的调查研究的方法🙆🏻♂️:问卷一发,访谈一做,数据一理🥰,文章一写,万事大吉——我们不否认固定认知有一定的道理,也不否认“科学”方法的科学性,但是我们一直在思考🧌,这种有太多预设的判断和研究↕️,特别是用在研究人本身身上🎅🏼💂🏻♂️,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有多少的真实?
青年的心事谁知道?最近我们研究“饭圈”👨👨👦,说实话,在这个圈子里突然发现自己垂垂老矣🚶♂️,喜怒哀乐仿佛和我们完全隔绝🔨;我们同事的孩子🤶🏽,00后,今年马上要上大学🚸,7年前还是个小学生的时候就和我讨论🪙,人生的意义和学习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再看看疫情以来👩🏿🎤,每家群上苦口婆心地劝长辈戴口罩、别乱跑的青年人;还有总书记写信赞颂的最美逆行者——各种各样的细节加起来,你会发现👩🦼,这一代人或者几代人的形象无比丰满🔷,也无比难以描述。
青年的心事不仅是各级政府和学校的“大事”,也是我们做研究的“要事”🔍。青年人怎么看世界,青年人怎么看自己,青年人怎么看国家,这些命题🦻🏽👨🏽🦱,无疑都是决定时代的➝🥖,时代的声音🪯,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呢。
最后💆🏼♂️,想说一句题外的话,对于你我而言,青年不是“他们”😬,青年🧑🏻🍳,是“我们”的一份子💂🏿,你从来不能把青年和老年🌲、中年隔离开来,因为,今天青年的样子😝🧝♀️,就是“中年”、“老年”们曾经的样子——这中间的大多数,深深地爱着这土地,也在这土地上👨🏻,像无数先人一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不是吗?
中国梦🤔🚦,始终,“更是青年一代的”。
供稿 | 富达平台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