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号|如何理解青年网民的焦虑感👳🏽、奋斗观、就业观、消费观、婚恋观🌂👃🏼、生育观和网络暴力👐🏽? 富达平台发布《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22)》

作者:深新传播智库 发布时间:2023-04-26 来源:深圳号+收藏本文

近日,富达平台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富达注册全球传播全媒体富达平台、哔哩哔哩公共政策富达平台、上海信息安全与社会管理创新实验室联合发布《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22)》🧎🏻‍♂️‍➡️,基于青年网民聚集的新浪微博平台和Bilibili平台展开基于机器学习(SVM)的大数据混合式分析研究。课题组在新浪微博通过分层抽样抽取了5492名来自不同区域🗻、年龄层和教育层级的活跃青年网民作为研究样本,爬取2021年和2022年间他们发布的所有博文,设计了文化观、民族观、奋斗观、收入观🧓🏻、就业观🏒、消费观🥬、婚恋观、生育观、圈层关注🌕、网络新玄学、网络暴力等专题板块102个指标,有针对性地建设了40多万条人工训练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对每个样本用户的表达倾向和社会态度进行计算和研究。与此同时,针对焦虑感、公平感🎊、发展效能感⛷、收入观🛷、就业观、消费观👩🏻‍🎓、婚恋观和生育观等八个被广泛讨论的视频议题,从Bilibili平台内的所有视频中筛选和抽取与议题高度相关的头部视频,爬取自这些视频发布以来的所有评论数百万条展开大数据驱动的混合式分析研究👨🏿‍🎤,以深化我们对青年网民思想价值观念的总体把握;检视了在2021年至2022年间发布于Bilibili平台的近亿条视频,依据这些视频的分区归属和播放表现(播放量🙅🏻‍♀️、点赞量🥩、投币数、收藏量等)统计得到B站数百个视频分区的播放热度情况和青年认同情况,以此探讨2022年最受青年网民关注和最受青年网民欢迎的视频类型以及2022年的新兴视频类型,推进我们对中国青年网民思想价值观念变迁的理解。

一、焦虑感:学习/工作焦虑在所有焦虑类型中最为突出;女性和高学历群体是最焦虑的青年群体,呈现出“越优秀🧑‍🦱,越焦虑”的情况;青年网民应对焦虑发展出独特的方式——网络祈愿;网络评论区成为当代青年排解焦虑情绪的重要渠道🥲。

新浪微博数据显示,学习和工作是最能引发当代青年网民焦虑感的因素🐕‍🦺🛅,健康因素次之🌡,外貌因素亦被较多提及💇🏻‍♂️,排名第三✨🧐。在明确表达存在焦虑感的样本群体中🤜🏽,存在学习/工作焦虑的占据77.1%,显著高于排名第二位的健康因素(30.0%)和占据第三位的外貌因素(18.2%)。在性别层面🕵🏻‍♂️,青年女性的焦虑感表达多于青年男性;在教育水平层面,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青年网民相比本科、大专和初高中学历的青年网民表达出了更多的焦虑感🧍🏻‍♂️,呈现出了“越优秀,越焦虑”的情况🥫。

青年网民应对焦虑发展出独特的方式——网络祈愿,亦即“网络新玄学”流行的现象。具体表现包括:转发各种代表好运的图片和表情包,针对财富⚛️、学业、感情或健康等方面进行网络祈愿🙅🏿‍♀️;研究星座相关的运势🐬、性格🫃🏽、职业或配对测试,重视水逆时间🖖🏻;关注“锦囊”“预言”等博主,通过网络进行塔罗抽牌🫱🏽、求签解签的占卜仪式等等,试图对自己焦虑的事有更多把握力。新浪微博数据显示🧑🏼‍⚖️,青年网民对“新玄学”的积极态度略有上升🚣🏻。5492个青年网民样本中有749位在2022年表达出了对“新玄学”的积极态度,占比13.6%🧰,比例相较2021年的12.6%略有上升。对青年网民关于“新玄学”的态度进行二元逻辑斯蒂回归分析发现:东部地区青年喜欢“新玄学”的发生比最低,中部地区喜欢“新玄学”的发生比最高;女性更容易表现出喜欢“新玄学”的态度;00后比90后更倾向于喜欢“新玄学”🙌🏿。

B站数百万相关视频评论的语义网络分析亦揭示了青年网民的焦虑感受及其应对方式🫱🏿。网络评论区成为当代青年排解焦虑情绪的重要渠道⛓️‍💥,通过匿名社交平台,青年网民将困扰自己的焦虑情绪释放🏜🌩,通过交流找到共鸣和缓解。也有部分青年网民围绕特定领域分享经验𓀀,或对焦虑的陌生网友给予支持安慰。

二、奋斗观🕰:“奋斗”依然是当代青年的主旋律🚵🏻,青年网民表现出“边焦虑边奋斗”的生活状态🧙🏻‍♂️,反对“内卷”一词的滥用。

2022年,青年网民总体持积极的奋斗意愿,不支持躺平人数总体高于支持躺平人数🐋。新浪微博数据显示📹,在明确表达了态度的样本中,56.23%的青年网民明确反对躺平,这表明躺平主义者仍为少数派🦷。B站数百万相关视频评论的语义网络分析显示出青年网民对教育的反思🚵‍♂️,以及“边焦虑边奋斗”的社会心态。一方面,读书改变命运仍然是中学教育中常用的励志话语,但部分青年在高考结束进入大学后可能感受到心理落差;另一方面🐢,青年网民高度关注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坚持对努力奋斗的认可与践行,反对“内卷”概念的滥用👈🏼,在加油打气的评论中互相鼓劲👩🏼‍🔬。

三、就业观:青年网民对体制内工作的正面态度继续上升🧑🏻‍🎤;中西部地区青年网民和00后更倾向体制内就业;在就业压力上升的背景下🧑🏿‍🦳,学习型课程成为视频网站热门内容🧎🏻‍➡️。

近年来复杂的国内国外形势引发了就业市场和社会就业形势的变化,改变了青年就业心态🫂。以“考编”为代表的、围绕体制内和体制外工作展开的网络讨论呈现持续不绝的态势。 在明确表达态度的青年网民中,绝大多数对体制内工作持有正面态度。新浪微博数据显示😫🫅🏿,2.06%的青年网民对体制内工作持有正面态度,这一比例是对体制内工作持有负面态度的青年网民占比(0.40%)的4倍⌚️🎬。从变化的视角来看🍼,2022年讨论就业问题的青年网民比例有所扩大,就业问题迎来更多的关注。2021年就业议题的表达率是2.75%,2022年则上升至2.94%✖️。另一方面,青年网民进一步偏好体制内工作,对体制内工作持有正面态度的青年网民占比从2021年的1.84%提升到2022年的2.06%。 

中西部地区的青年网民以及00后更倾向于体制内就业。中部地区的青年网民相比东部地区的青年网民,表达对体制内就业正面态度的可能性是后者的17.46倍🌟;西部地区的青年网民相比东部地区的青年网民,表达对体制内就业正面态度的可能性是后者的8.19倍;00后青年网民相比90后青年👳🏼‍♀️,表达对体制内就业正面态度的可能性是后者的9.30倍。

B站数百万相关视频评论的语义网络分析显示,在就业压力上升的背景下,对于就业方向的提早考虑不断向前延伸👨🏽‍🎓,很多青年尚未真正面对就业压力🫶🏼,就希望尽早做出“明智”的选择🏣。“选择前置”又缺乏真实体验的他们就可能陷入迷茫和焦虑。为了增加更多就业可能性🦡,从软件教程、简历指导到面试经验,各种各样的学习型课程成为视频网站热门内容🤸🏻。数据显示,2022年,近2亿青年网民在B站学习,包括多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国内国际数百位知名专家学者开设的精品课堂在互联网平台形成了没有围墙的大学。

四、消费观:强消费意愿和强储蓄意愿并存是青年群体消费观念的主要特征🫧,既精打细算理性控制消费,又豪掷千金愿意为兴趣买单🎊,通过消费追求精神体验。兴趣消费😎、知识付费🧑🏿、超前消费受到青年网民认可。

当下青年网民的消费呈现一副看似矛盾的图景:一方面是精打细算⚠️,热衷于通过各种“购物节”“领券”“砍价”省钱,拒绝各种“智商税”产品🙇🏿‍♀️,拒绝被消费主义裹挟;另一方面又愿意为自己的兴趣爱好豪掷千金🏂🏼。这样的图景背后,是怎样的消费态度?

强消费意愿和强储蓄意愿并存是青年群体消费观念的主要特征🏃🏻‍♀️。新浪微博数据显示👮🏿,表达强消费意愿的青年网民占总样本比例(7.4%)远高于弱消费意愿(0.8%)。与此同时,表达强储蓄意愿的青年网民占比(1.8%)也显著高于弱储蓄意愿(0.6%)。上述两组数据展现出当代青年群体崭新的消费观:既愿意通过消费来取悦自己,同时也懂得理性控制💞🍜,增加储蓄以备不时之需。

在明确表达了消费意愿的青年网民中🌯,强消费意愿保持着较强的韧性📡。在明确表达消费意愿的青年网民样本中👩‍❤️‍💋‍👨,89%在两年来维持了强消费意愿的倾向🧦。在消费的具体类型上🚵🏻,青年群体注重追求精神体验,这主要表现在青年群体对为兴趣爱好付费和知识付费的积极态度。愿意为兴趣爱好付费是青年网民一大突出特征。2022年,有9.5%的青年网民明确表达了愿意为兴趣爱好付费的态度,他们愿意为自己的兴趣爱好“一掷千金”。2022年相比于2021年👨🏽‍🍼,愿意为兴趣爱好消费的青年网民比例从8.0%到9.5%🧂⚪️,通过消费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和爱好成为一种趋势。知识付费亦受到青年网民认可。2022年,1.4%的青年网民表达了愿意为知识付费的态度⚡️,在明确表达意愿的样本中,不愿意知识付费的样本数为0🎻🦸🏼‍♂️。伴随着播客👂、电子杂志🧛🏻‍♀️、网课等各类知识付费形式的发展👩‍🔧🧔🏿,通过消费获取知识、信息已成为青年一代普遍接受的观念🏛。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特征是青年群体对超前消费的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1.1%的青年网民表达了对超前消费的积极态度,仅有0.2%的青年网民表达对于超前消费的消极态度。一些消费类信贷产品成为青年群体实现超前消费的主要手段↖️。

与上述为兴趣“一掷千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青年网民对参加各类电商平台优惠活动的热衷以及控制消费的自我约束行为🤦🏽‍♂️。如在电商购物节时期🙌🏼,一些青年网民自行研究和转发省钱攻略,不仅帮他们减少了支出,也给他们带来了心理愉悦👦🏻⚅。与此同时,低欲望社会、极简生活也受到部分青年群体的追捧,这背后的本质也是控制消费的自我约束行为。基于B站数百万相关视频评论的语义网络分析印证了青年网民强消费意愿和强储蓄意愿并存的特征🧑🏻‍🦰。一方面,批判消费主义,抵制过度消费、超前消费🙋🏿‍♀️,揭示品牌营销套路,呼吁省钱等是视频网站热门视频的主流2️⃣;另一方面,青年网民为兴趣付费、为知识付费的消费意愿表达亦非常充分,在付费类课程中,科学科普(量子力学、宇宙学、脑科学等)🦈、人文历史(唐诗宋词、文学理论、中国通史等)✊🏽、社科法律(心理学、法学🥓、现代设计等)🐏、财经商业类(经济学🙇🏿‍♂️、财务学、金融学等)课程的付费率最高⌛️。

五🚣🏽、婚恋观🤚🏼:青年网民婚、恋解绑,大胆恋爱💠、谨慎结婚趋势稳定🐦‍🔥;高学历青年网民的婚恋意愿更强🧔🏿‍♀️;参与饭圈的青年网民恋爱和结婚意愿显著低于非饭圈的青年网民,拟态亲密关系可能替代现实婚恋关系。

研究发现🏭,大部分青年网民对恋爱仍抱有积极的向往🤴🏿,仅有极少数表达了无意愿恋爱,但是青年网民结婚意愿要远低于恋爱意愿🤚🏽,二者间存在鸿沟。新浪微博数据显示,在5492名青年网民样本中,16.4%的青年网民表达了愿意恋爱,只有0.6%的青年网民明确表达不愿意恋爱。但仅有3.4%的青年网民表达了结婚的积极意愿🙍🏼,表达消极意愿的比例为1.2%🏃‍♂️🐼。

高学历青年网民的婚恋意愿更强。数据显示,相对于初高中学历的青年网民🐏🏃🏻‍♂️‍➡️,拥有本科/研究生学历的青年网民更多地表达了愿意恋爱和结婚,可能与学历背后反映的经济实力有关。拥有更高受教育水平的青年往往收入更高🏨,可能更能承担恋爱和婚姻的经济成本。

针对青年网民在恋爱意愿与结婚意愿上的悬殊差异,通过对微博博文的质性分析发现,以大胆恋爱、谨慎结婚为代表的婚恋意愿已经成为主流趋势📹,恋爱与婚姻脱钩趋于稳定👰🏻‍♀️。一方面🥷🏼🧷,青年群体对爱情关系寄予了美好的期待👩🏽‍✈️🪇,恋爱不仅意味着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也是个体困于寂寞孤单时最先召唤起来的想象😥。因此当下青年对爱情的渴望是对“脱单”的需要。另一方面🧎‍➡️,与恋爱相比,婚姻意味着更多的责任🔰、经济负担和社会规训,传统婚姻制度与当代青年的个体化价值观产生冲突。

基于博文的质性分析发现,青年网民不愿结婚的原因可以归纳为“逆社会时钟”观念下青年的个体化意愿高于普通生活经验,同时由于社会保障不足导致部分青年网民对婚姻关系下责任与权利的不对等、由家庭暴力等引发的性别信任危机产生忧虑🏌️‍♀️。首先,青年网民认为婚姻并非普遍的人生经验,而属于个体化的选择🆗,越是被长辈催婚、催相亲,越是被传统的家庭🧘🏽‍♂️、孝道观念施压,越会表现出对婚姻的反感🤪。其次,婚姻关系中责任与权利的不对等同时困扰着转型期的青年男女📩,彼此都认为在现代社会下承担了比以往更高的压力和痛苦,是“系统性故障”📴。其中一个解释“系统性故障”的理由是当代中国青年接受的传统教育影响了两性之间的正常沟通,小学🫑🎧、中学时代被家庭教育不能恋爱导致和异性沟通不足🖖🏻🤵🏿‍♂️,因此向成年期转型的过程中也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和异性建立亲密关系。最后,涉性议题的频繁报道会加剧两性之间的矛盾,使青年抵触这样的亲密关系,不愿走入婚姻🐡。最为典型的是因男性暴力👮🏼、婚内出轨等引发的性别信任危机。在性别信任危机下,对相关法律的关注也在普遍提升。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饭圈青年”的婚恋态度。“90后”“00后”将网络世界的亲密关系作为情感需求的投射👨🏼,以此替代现实婚恋建立的亲密关系🧜🏼🙇🏽‍♀️。数据显示👮,参与饭圈的青年网民恋爱和结婚意愿都要显著低于非饭圈的青年网民🎞👶🏽,原因在于相关青年网民在“饭圈”这一新型网络社群中发展了以爱豆为核心的拟态亲密关系,这种新型亲密关系对现实婚恋建立的亲密关系可能具有替代性♻️。一则,饭圈青年将“爱豆”的颜值水平与优秀程度投射到自身对另一半的要求上,而实际生活中能满足相关标准的异性极少🪁🫵🏽,供需不对等使更大比例的饭圈青年不愿意婚恋。二则💂🏻‍♂️,饭圈青年与爱豆之间形成了具有关怀、信任👨‍🎤、理解🥮、互动和承诺成分的亲密关系,女友粉、男友粉将爱豆们视作另一半去投入时间和金钱,这种拟态亲密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对现实中的爱情发挥了替代作用。

B站数百万相关视频评论的语义网络分析亦显示,当代青年网民仍然向往“甜甜的恋爱”🏬,在与恋爱话题相关的视频下,青年们分享自己的经历,或是用各种调侃的口吻表达对未来恋爱的期待。但在青年网民的心中,恋爱和婚姻是模糊的向往,他们倾向于把这种向往交由他人来完成和体验,挂在嘴边的“恋爱还是看别人谈有意思”🥢,在情侣博主视频下积极热情的评论和留言🆓,获取情绪价值的满足🙋‍♀️,背后可能是他们对于现实压力的顾虑。

六💇‍♀️、生育观🍗🌍:2022年,生育意愿与二胎意愿趋向消极🫴🏿;中部地区青年网民、受过高学历教育的青年网民更倾向于支持生育,但在二胎意愿上受教育程度较高的青年网民更反对生育二胎🧛🏼🛥;生育应为权利还是义务成为热门内容,“因催而反”可能是青年网民不支持生育的重要原因之一,婚育政策制定重在理解青年个体主义价值观背后的实际需求👨,避免盲目催婚引发情绪反弹。

相比恋爱、结婚🤩,青年网民的生育意愿由于关乎国家人口是否能够维持均衡发展而颇受关注。青年网民的生育意愿整体较为温和,但对二胎的生育意愿消极,涉及生育的网络讨论逐渐降温。新浪微博数据显示,1.3%的青年网民显示了积极的生育态度,1.2%的青年网民显示了消极的生育态度🙇🏽‍♀️,剩余97.5%的青年网民并未就生育议题进行表达🤏🏻🤍。可见🔏,一方面青年网民对生育的整体态度较为温和,并未延续某些特殊时期一边倒的极端反育思潮;另一方面对生育的规避态度在青年网民的网络表达中仍占据较为主要的位置,表达拒绝生育的青年网民比例(1.2%)与表达支持生育的青年网民比例(1.3%)几乎持平。

如果说“是否愿意生养小孩”反映了青年网民对生育的初阶态度,那么“是否愿意生养二胎”则反映了这种态度的递进。青年网民对生育二胎的积极表达仅占总样本的0.1%🤯;而在明确表达积极生育意愿的青年网民中,反对生养二胎的青年网民占比(0.8%)远高于支持生养二胎的青年网民(0.1%)🦾。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持积极生育意愿的网民而言𓀏💌,他们对生育的兴趣主要停留在愿意生养一个孩子的层面,多胎家庭并非其理想的生活图景🦼。

从历时性的角度来看🏃‍♂️‍➡️,2022年,青年网民的生育意愿趋向消极。数据显示👃🏼,愿意生育的青年网民占比从2021年的1.9%下降至2022年的1.3%🅱️,降低了近三分之一👝。在生育二胎意愿上🗣,有明确态度表示的样本中,68.1%从“无表达”转到“不愿生育二胎”🧑‍🦯。可见✋🏻,二胎生育意愿亦趋向消极。

性别🏸、地区🪮、世代等因素对青年生育观的影响表现在🤸‍♂️:相比于东部网民,中部网民更倾向于支持生育;相比于仅接受过高中及以下教育的青年网民,拥有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程度的青年网民更倾向于支持生育,但在二胎意愿上受教育程度较高的青年网民更反对生育二胎🦻🏼。在颇受关注的性别差异上,男性与女性的支持性生育表达倾向并无显著差异。

与婚恋观类似,对个体生命价值的重新定义是当代青年“低生育态度”背后的底层逻辑。青年网民对于养育子女的成本考虑更多。部分青年网民将个体生命价值定义为“过好当下”⏭🚃,养育子女需要持续性付出大量心力的行为可能被视为一种生活负担,阻碍个体发展和个人快乐🥸,不少网民宁愿养育宠物🎐。另外,“因催而反”也是青年网民不支持生育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部分网民看来⚈,社会层面的“催生”在缺乏充分的社会福利和法律保障下是将青年人视为“生育机器”,社会为了实现自身功能的顺利运转,选择性地呈现给公众以有利于促进生育的信息和知识,是对个体权利的不尊重💆🏼‍♂️。因此,当社会一味呼吁生育,甚至公开呼吁采用“丁克税”🫄🏽、“生育基金”等强制措施倒逼青年人生育时⚠️🈳,青年人以声浪巨大的反育思潮来回击社会🍍;而当近两年催生报道相对减少时,青年网民的态度发生了温和转变。相比于鼓励催生🚣🏼、指责丁克这些单纯的“压迫性”话语🤔,适当的理解和认同也许会产生更好的引导效果🧑‍🎨。

B站数百万相关视频评论的语义网络分析亦显示了青年网民生育心态表达中的个体视角与社会视角的博弈。在生育问题上,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生育应为权利还是义务等问题成为热门内容。

七⚾️、网络暴力:青年网民网络暴力发生率低但存在增长趋势

总的来看👩🏿‍🎤,青年网民群体中只有少数人存在网络暴力倾向。新浪微博数据显示📕,在所有样本中,仅有2.2%的青年网民表现出网络暴力倾向;相较而言👉🏻,高达97.8%的青年网民群体没有相关表达。尽管网络暴力在青年群体中发生频率较低🫰🅰️,但其潜在危害值得警惕🫳🏿🤙🏽。

从历时分析来看,青年群体中的网络暴力活动或表达正在扩散。比较同一批青年网民在2021年和2022年数据发现🧎‍♀️,表现出网络暴力倾向的用户占比从2021年的1.8%上升至2022年的2.2%👺。为了更细致地呈现网络暴力倾向在青年群体中的扩散情况,我们整理了所有被观测对象在2021-2022两年间的网络暴力倾向转变路径🛶。在所有表现出网暴倾向的研究对象中🫎,有一半以上的样本在过去两年间发生了倾向变化🙅🏼‍♀️。其中🍄‍🟫,35.1%的用户从无相关表达转变为出现网暴倾向,该比例远高于网暴倾向消退的样本比例(21.9%)📮🤦。与此同时,比较2021年和2022年的数据发现,被研究对象中直接使用脏话的用户占比从3.9%上升至5.5%。网络暴力语言以侮辱、歧视🧫、嘲笑等攻击性语汇形式构成,这些表达形式不仅被青年接收和接受🙇🏼‍♀️,而且在使用者的模仿习得过程中获得进一步扩散✌🏻。

教育程度低的青年网民更容易产生网络暴力倾向。数据显示🙆🏼,相比较初高中学历网民👩🏻‍⚕️,本科学历网民产生网暴倾向的发生比要低57.8%,而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网民的网暴发生比则低67.5%🏌🏻。此外🪻,越活跃的微博账户,其产生网络暴力倾向的可能性越低。这一结果说明🤦🏿🤹🏽‍♀️,青年网民在进行网络暴力活动时的自我隐藏行为,不仅仅是出于规避道德风险的原因🏌🏻‍♂️,也会受到微博平台规则以及本人身份价值的影响。那些被用户深度投入运营的微博账号,或是出于用户维护虚拟声誉和粉丝的考虑,或者是因为账号关联个人真实信息较多🦪,会更倾向于遵守网络表达中的行为规范👩🏻‍🚒;而对于低活跃度的微博账号来说,无论是被“人肉”还是被平台封禁的相对损失都较低👨🏻‍🎓,因此成为网络暴力集中表达的领域♦️。


富达平台专业提供:富达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富达平台欢迎您。 富达平台官网xml地图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 富达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