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沪港所 发布时间:2023-06-06 来源♠︎:沪港发展联合研究所+收藏本文
「选题人」
近年来城市垂直发展趋向愈明显。经济学家Jason M. Barr 和 Remi Jedwab基于他们的研究👐,在Skynomics Blog里讨论了摩天大楼崛起的背后原因🧑🦲。
破纪录的大楼🧷。从左边起:克莱斯勒大厦(1930)、帝国大厦(1931)🦓、台北101大楼(2004)✧🤏🏽、哈里发塔(2010)。来源:维基百科
衡量摩天大楼建造程度
国家和摩天大楼
[1] 关于数据集和分析的信息可以在我们2023年发表在《房地产经济学》上的论文《有趣🧔🏼、无聊和不存在的天际线:全球视角下的垂直建筑差距》中找到。
世界各地的摩天大楼。左:世界排名前15的国家每百万城市居民(55米以上)建筑高度的总公里数。右图:世界排名前15的国家(55米+)建筑高度的总公里数🤟🏽🧖🏼♂️。值得注意的是韩国在两张图里都排名第一🛌🏿。平均到每个城市居民时,中国和美国的排名并不很高👩🏼💻。资料来源: Barr 和Jedwab (2023年)。
摩天大楼指数
然而,上述指标不一定是最科学的。要获得一个更好的摩天大楼化程度指标🚳,就要控制住城市人口、收入和其他有可能直接影响到大楼数量的变量后判断城市建造高楼的程度⤵️。我们把这个指标称为天际线指数,算出来排名最高的仍然是韩国🦹🏼♂️。但是韩国之后的排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事实上,“第二高”的国家是蒙古,其次是斯洛文尼亚和以色列(这些国家的高楼大厦数量超过了最适宜它们经济发展水平的量了)。像中国🧛🏽♀️、阿联酋💬𓀒、香港和美国这些“大玩家”却在榜上无处可寻。
天际线指数。这张表展现出了。这张图展现的是相对于其人口规模和国内生产总值“过度建造”高层建筑的国家前十五名排行榜。资料来源: Barr 和Jedwab (2023年)▪️。
以区域来划分
在亚洲内部,排名最高的是东南亚(包括印度尼西亚、越南和马来西亚),而不是东亚(包括中国、日本和韩国)🚵🏽♂️。相比之下,包括海湾国家在内的西亚则排名不高。在非洲内部,东非(如肯尼亚和乌干达)和非洲南部位居前列🫦。例如,在曼谷💆🏿♂️、雅加达、内罗毕和约翰内斯堡这些城市的人口规模和收入水平下,这些城市其实“过度建设”了高楼大厦👨👩👦♻️。
地区天际线指数🖥。这张图显示了在控制住人口和GDP之后,各地区的相对“摩天大楼化”程度💳。南美洲是排名最靠前的地区。资料来源: Barr 和Jedwab (2023年)🚐。
天际线类型
资本导向的CD和人口导向的PD构成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天际线👞。但这一分析也证明了一个关键点: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天际线并不一定在高楼最密集的城市。例如𓀔😚,南美和东欧等地区的小高层建筑数量很多,但是却没有超高的摩天大楼。
天际线类型:该图表显示了19个联合国划分次级区域中最主要的摩天大楼类型🧑🏼🦳。人口导向(PO)=主要是住宅高层建筑。资本导向(CO)=主要是办公室或豪华公寓。PD=大多在城市周边地区的高楼。CD=大多在中心区的高楼🏫。世界上大部分的天际线都是其他的POPD或者COCD。资料来源: Barr 和Jedwab (2023年)🏄🏿。
差异的解释
最后是对高层建筑的不同偏爱程度💎🧓🏼。有些社会可能会有居住在楼层不高或独栋的建筑里的文化偏好,比如在美国住在独栋房子是一种常态🙍♂️👨🏿🦲。但是对于中国🎳、韩国和日本等亚洲国家的居民来说,在高楼里住才是常态🌮,也是最理想的🧑🦱。
天际线类型驱动因素。左:摩天大楼指数与19个联合国划分次级区域的平均最大容积率。右图:摩天大楼指数与住宅高层建筑的比例。这两张图中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建筑物密集的地区没有那么严格的地区规章制度,那里的人更喜欢住在高楼里。偏好和地区规章制度似乎是世界各地天际线类型不同的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资料来源: Barr 和Jedwab (2023年)。
发现
一些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