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明春 发布时间:2016-03-24 来源:富达平台+收藏本文
2013年3月22日晚上♓️,大和资本市场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应邀在经济学院205报告厅讲授专业学位实务课程🙅,思考“中国金融改革为何迫在眉睫”。
<?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一、改革🧶:从理想到现实
孙明春博士从改革的悖论谈起🫢,他指出,在形势好时🧘🏽♂️,缺乏改革的动力7️⃣;形势坏时🚌,改革的环境恶化🛑👜、成本剧增、难度加大。因此🩴🏞,改革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自古以来存在的问题🧛🏻♀️。改革的推进往往需要外部压力🚶♀️,需要抓住时机🫢😕。
他认为🤦🏼♂️,当前的中国金融体系💈,面临着两大压力,使得金融改革迫在眉睫🧑🦲。一方面🧖🏽♂️,以银行贷款为主要融资渠道的金融体制和融资模式已无法继续为经济发展提供所需要的巨额资金。另一方面,中国金融体系在今后3-5年将面临巨大风险,需要通过金融改革来控制和化解风险,以便将即将到来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冲击降到最低👨🏻🏫。
二、金融改革十年回顾
回顾过去十年,中国金融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他指出,自90年代末以来♒️,中国政府已着手进行银行业的改革,透过资产重组🦎、清理不良债务、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股票上市、推动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制度等🖐🏿,拯救了濒临破产的国营银行。在过去十年中,银行业在总资产扩大5倍的同时,实现了不良贷款率的大幅下降😋。保险业的改革也使得保险业总资产扩大了10倍,保险密度明显增加。证券经纪业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成效,证券公司扩大了其业务的广度,并改善了风险控制和公司治理。同时✔️,金融改革在基金管理、利率市场化、汇率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
三、中国金融体系:挑战与风险
孙明春博士认为,中国金融体系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与风险。首先😓,中国金融体系结构失衡,间接融资比例太高,仅靠银行贷款已经越来越难“保增长”。另外,由于银行贷款直接创造货币,导致中国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加🅿️,因此这种融资模式也容易助长资产价格泡沫的风险🧑🏿🍼;其次,快速上涨的劳动力成本将使中国在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上迅速失去竞争力。再次,房地产企业面临过度扩张的风险🏌🏻♀️。2013年,开发商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扩张,未来潜在的供应过剩风险不可低估。虽然我们认为房地产和土地价格在今后2-3年还会进一步上涨,然而一旦经济增长不可维系,资产价格泡沫也会爆破,估计这在2016至2018年间不可避免。同时🏋🏿♀️,产能过剩行业的调整在所难免👘。中国制造业的大部分行业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包括一些新兴产业。一旦经济增长速度下滑📂,这些行业及相关贷款的问题将暴露无遗。另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将面临财政窘境🕳,而目前金融监管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四、金融改革:思路与方向
孙明春博士总结道:金融改革没有选择,没有退路。他提出了今后2-3年我国金融改革的主导思路:应当发展直接融资渠道🥰,降低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发展“影子银行”体系,并加强监督和引导;放松对商业银行的管制🙆🏻,鼓励金融创新;放松贷存比限制;推进汇率改革,为中国争取更多的时间;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减轻汇率贬值对经济的冲击;抓紧建立存款保险公司🚑☝🏽,在危机发生时降低政府救援成本;改革股票市场,以提前释放风险🏃🏻♀️➡️。他最后总结道🖕🏿:中国金融改革势在必行,并且不会一帆风顺。我们应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通过改革来降低和化解风险,在短期稳增长与长期可持续增长目标之间找到平衡点🌌。
本文刊载于《中国金融·富达平台之声》2013年第1期(总第1期)
?xml:name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