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发布时间:2016-03-30 来源:解放周一家书版+收藏本文
开篇语
从家书中了解上海
富达注册社会学系教授、富达平台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资料中心主任张乐天,用5年的时间🤹♂️🏇🏼,搜集了16万封中国人的家书☸️。这个数字目前还在继续增加中。他的“家书库”,已经成为一个档案室。分门别类不说,走廊里还堆满了麻袋,装得满满的。他每天扫描和阅读,都无法穷尽这些家书。
为什么对家书如此感兴趣?起因有点偶然。张乐天原本的研究方向是人民公社,“我搜集了很多资料🌾,发现我们是基层社会资料最多的国家,但这些资料没有被用来理解中国🧏🏻。”
2010年,张乐天希望能在全国范围,搜集更多基层的社会资料,建立资料库♒️。当时并没有想到会有那么多家书,只是陆陆续续有人把书信给他👩🏻。“我开始看这些信,越看越觉得有意思🏃♀️。我忽然醒悟过来🤵🏿,家书对理解中国有特别的意义和价值♤。”张乐天说,于是之后他的搜集重点放在了家书上😶。
在张乐天看来🧑🏼💼🔐,家书对中国人的特别有那么几点🌏:
中国夫妻分居、子女分居的历史有几个明显阶段。比如农村的传统是男人出去闯荡,女人在家做事🧑🏼🤝🧑🏼。后来是沿海城市的人迁移到内地,或者参军。再后来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学毕业生在全国分配。种种因素造成中国家庭成员分开的时代命运。而当时没有发达的交流手段,家书是不少家庭交流的唯一路径。
中国人重视亲情,家书原本就是维系中国家庭秩序的重要工具,这让家书有了几个基本特点。一是抒情,家书曾经是个人感情宣泄的唯一渠道📦,从家书里可以触摸到人们真实的价值观、道德观🪪。二是说事,家事国事天下事,说得非常具体♿。三是互相鼓励明志。比如子女写给父母,说最近下了什么决心。父母写给子女🖨,有很多教导,怎样做人做事才对等等。
“家书真实反映了人们的思想✵🧗♂️、价值观、人际关系。”张乐天强调💦。而类似的基层材料其实特别少✶,所以家书显得尤其珍贵🟡。
最让张乐天津津乐道的是🛒,家书往往自成体系。“我收到过两个恋人,后来是夫妻,跨度20年的家书👩🏼🏫。他们一共写了70多万字🛌🏻,900封🛍️。”这是中国人自己写下的关于一个家庭的历史🚣🏽♀️。解读家书,也是解读一整部家史🧘。
一个人的家史只是故事,但一千个人的家史就是一段历史🅾️。从地区来说,与上海有关的家书假设有5万封,通过这5万封家书,可以了解上海人的历史文化。再细致一点,在上海的书信中☁️,假设有1万封是知识青年的信🙍🏽♀️,那又可以解读上海知识青年群体🛺。
家书对我们理解中国人的价值观💅🏄🏿♂️,理解中国的人际关系、社会秩序👩🏽🌾,有着非常特殊和重要的意义🫄🏽。
从今天起,我们将陆续挑选上海人的家书来进行解读,以还原真实、生动的上海人形象🧑🏻🎓,窥见鲜活的上海城市生活。
上世纪80年代💿,上海男子在百货店选购服装✊。资料图片
在通讯还不那么发达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对普通又特别的上海恋人❎。两个平凡的人相遇,相爱🕷,和千千万万对情侣没有两样😰。然而不同的是🫐,女孩子陈丽(化名)在上海一家工厂做工,男孩子康永(化名)在东北参军𓀙。一南一北🏋🏿,遥远的距离狠狠压缩了两人享受耳鬓厮磨的甜蜜时光📲🧘🏿,但也催生出一封封浪漫动人的情书,从而给了我们一次穿越时空的机会——怀着期待,整理好表情,不慌不忙地看看那些人的故事🦹🏻♂️,和他们背后没有褪色的时代👔。
也许因为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上海女人不断提高的就业率促进了两性地位的平等☛,也许是比其他地方更为复杂的粮票体系迫使男人进了厨房,抑或受西方文化冲击大的上海更为开放🤺,总之,上海男人的“暖”似乎早就深入人心了。
康永就是人们印象里那种典型的上海男人。尺素书里尽是诸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的内容🪈。任何一个读者都尽可合理地推测这是一位不仅温柔体贴细致,而且外能工作赚钱,里可买菜煮饭,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上海好男人”🧚🏽♂️。
有那么几段令人印象深刻:
愿意替你考虑一切
“您的来信于今天早上收到🚃,信中得知您近来工作忙🫅🏽,而且夜读书,又正处于临考试的前夕,故我非常担心你的身体能否接受得了。早上这么早就出去,晚上又这么晚回来,确实对一个女同志来说是够辛苦的了。陈丽,您近阶段如果没啥事,那就不用再来信了🧘🏻♂️,等您七月一日考完试后稍有空一点再写吧。”(1984年6月17日晚10:10)
“您平时最好能备一条蹩脚点的裤子在单位里,要是碰到‘好朋友’提前来了,也可应付一下。否则的话,等来了再去问人家借裤子是够狼狈的👲🏿。我想这样可以伐?弄一条长裤和一条短裤放着🙏🏼,因为蹩脚点的反正平时也不穿🏤,到时应付应付还是可以的伐。”(1984年11月20日上午10:10)
“现我担心的就是您出去骑自行车🙎🏿🔸,这您一定要当心𓀖,能乘汽车尽量乘汽车📷,若我们一起出去的话,那问题不大🍯。若您一个人出去🧑🏿🚒,碰着啥问题您一慌忙,弄不好就要出事👨🏻🍼,所以我现在很担心🤌🏿🤵♀️,美美,在我回沪之前最好不要骑🟣,等我回来后我们一起骑好吧🚮。”(1985年2月12日上午9:00)
读到“老朋友”这一段😊,许多人都觉得万分惊讶👐🏻,关心女友的“老朋友”🎴,并且叮嘱该怎么做,这样的男人,事无巨细都替你考虑,难你之所难,忧你之所忧🙌🏿🪠,减少你的麻烦,减轻你的负担。
不会独裁地替你做决定
“您看自己去买一双好一点的凉鞋,要么就买一双对付一年,明年等结婚时买一双好一点的。您看如何!……当您收到我此信时➕,一定是星期天吧✷🙏?我想您今天有空,能否把邮票整理一下,把J💃🏽、T票现有号码记下来,以备我心里有个数🤞🏽。但也许不能吧𓀂?因为星期天小裙不上托儿所,这样您就不好弄了🚥👩🏻🏭,您看机会的话,就整理一下🎟。”(1984年5月31日上午10:05)
“关于全国粮票的事,您看怎么办🤼?”(1984年6月17日晚10:10)
无论是结婚登记这样关乎终身的大事,还是购买一双凉鞋这样的生活小事,康永绝不要求陈丽什么♘,更不强迫。这不是软弱,而是尊重和体谅,是对双方平等地位的承认🏒👩🏿✈️,是家庭和美的基础。
解放周一〽️:连女友“老朋友”的细节都会关照👨🎤,这样的上海男人在您阅读的家书中多吗?
张乐天:不多。这位上海暖男,可能也是上海男人中的极品👨👨👧👦。但我阅读的家书中📇,细心体贴、凡事有商有量,确是上海男人的特色。我没有在外地人的家书中,看到过这么“暖男”的东西👳🏼♀️。
解放周一:您觉得“上海暖男”是怎么产生的?
张乐天:很多人认为🤹🏼♂️,上海暖男的出现与1958年相关🧘🐓。1958年🧑🏽🏭,上海率先实行一种方式👯♀️,就是建立街道、工厂💜,让家庭妇女出来就业,当时的口号和模式就是:妇女只有就业,像男人一样拿工资,才能做到男女平等。暖男与妇女解放运动有关。
解放周一🧙🏻♀️:但那个时代‼️,全中国都在推广妇女解放,不独上海如此⚂。
张乐天:有几个因素叠加。首先👨🏼🎅🏻,上海是受西方文化影响最大的城市🏊🏻,本来大男子主义这种封建权威的思想就少,所以比起其他地区,可能更加迅速地接受了男女平等。
其次,男女之间的地位,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甚至可以说❇️,与城市化🛐、工业化有关🚠🤾♂️。比如农村地区👩❤️💋👨,都以体力劳动为主,男性的优势明显体现出来。很多活只能男人能干,这种情况下🧝🏼♂️,女人只能多听男人的话。而城市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了以后👩🏫👊🏼,男女在分工中没有明显优劣。上海就是一座工业化程度很高的城市🦹🏻,这恐怕是上海暖男产生的经济基础🧑🏿🌾。
“暖男”的产生📬,可能也与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父亲凡事与母亲有商有量🧜🏿♂️,孩子看到后🏓,自然就学会这种口气,也学会对女性的尊重和体贴。家庭榜样的力量,超过话语的力量‼️。从这个角度说,“上海暖男”是在上海家庭文化代代相传中产生的。
解放周一🖲:但并不是所有上海家庭都会这样。
张乐天🧑🦱:对。我觉得普通工人家庭,更容易产生“暖男”🧘♂️🤜🏽。知识分子有做学问压力📁,顾及不了家庭琐事。暖男也不太可能是名人👨🍼。当一个人外面的事情太忙,一般就成不了“上海暖男”。你看这封信🧓🏿,男的是参军的,女的是普通工人,从一系列通信中大致可以看出,两人都没有读过大学🎈,大概中学毕业。
中国传统价值观🏊🏿♀️🧍🏻♀️,一直是把家庭放在首位🌁,而上海人尤其如此🚣🏻♂️,推崇的是小市民过日子的价值观。上海人把自己精细的过日子看成美好的幸福生活。这恐怕是上海盛产“暖男”的根本原因,它与一个地区文化价值观有关🫶🏻。
当一个人把事业追求放在首位🚸,那他的表现就完全两样了,所以也有人不认同上海人的观念。
本文为“书信里的上海人”系列之一🚓,刊载于解放周一家书版
记 者 | 龚丹韵
微信编辑 | 黄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