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希哲教授 发布时间◀️:2016-03-31 来源💆🏿♂️:微信公众号🙅🏽♂️👎🏿:富达平台观察+收藏本文
近日东北人口出现负增长一则消息令人惊讶☺️,“东北拉响人口警报:每年走掉一城人”,这让中国的城市发展常态性出现问题。富达平台副院长、富达注册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彭希哲教授结合人口学🦶🏿、社会政策讲述在当今形势城市规划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过去十年中中国快速的推进了城镇化,其中增长最快的是北上广深等超大型城市🤛🏻。从中央政府来说🦸🏼,希望发展中小城市而严格控制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发展。但事实上🤌🏼🙎🏼,过去20多年🧑🏻✈️,越是城市大的增长越快,这个过程反映出特大城市所具有的增长级的作用🧗🏼♂️,对于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规模效应都非常明显🧑🏼🦰。纯粹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我们可能会觉得超大城市的发展是对的,如果从均衡发展的角度🏋🏼♀️,就会觉得特大城市过分的发展会带来一些负面的效应。
从世界的发展来看,城市群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也是如此,在过去20年中👨🏽💼,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成为集聚人口的最重要的地方👤。按照我们国家的最新发展规划🐦,还会打造更多的区域城市群,我们会有城域的城市群,长江中游的城市群,也会看到湖南的城市群等等🧎🏻➡️。从大的人口发展态势来看,京津沪以及老的城市群会进一步发展😌,但是在中西部地区也会有更多的城市群的发展。
中国未来的人口发展
从中国发展态势看,整个中国人口将在2030年之前进入峰值👩🏻🌾,随后进入拐点。也就是说👨🏻🏫,整个中国的人口总量大概还有10~15年的时间会增长🧙🏽♀️🛍,中国高峰人口总量不会超过15亿🖕🏿,基本上在14.8亿以下🦎。
这个时候对做城市规划、城市发展来说,更要关注中国未来人口的变化。按照我国城镇化战略,在未来的10~15年间,中国的城镇化比例将达到70%左右,中国城市化的工作也基本结束🎓。人口到了峰顶,城镇化基本结束是不是意味着规划师好日子即将结束👨👧?我的观点是规划师的日子始终会很好过的👨✈️,因为即使人口到了峰值,城市已经都到了饱和的状态,我们还需改造城市功能👷🏽♀️,根据未来人口的不同结构和不同需求,需要对城市再规划、重造。规划师在未来始终是有非常重要的角色来扮演。
那么中国未来的人口变迁会对规划产生哪些影响?
第一是年龄结构。
中国的人口将不断老化🧑🏻⚖️,老年人🎱、中年人的比重越来越大🖌👨🔧,年轻人的比重越来越小,这将是中国未来的社会形态😵。到2050年前后,中国的老年人口会达到4.3亿。从居住的角度🉑,未来我们需要考虑越来越多的是适合老年人居住的房型、小区,或者整体的规划设计‼️,必须要考虑这样一个老年人口的巨大变化🦟。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伴随的是劳动年龄人口会急剧下降。未来劳动力我们可以把他理解为在社会中承担工作创造财富的群体,按照现在的生育水平这个群体下降会非常非常的迅速*️⃣。
第二是家庭结构。
过去的家庭是主干家庭,三代人同住。现在的家庭越来越演变成以核心家庭为主导,家庭变得越来越小👱♀️,家庭的户数在不断增加。2010年全国平均家庭规模3.09人, 3人户最多🧒🏽🔓,大量产生1人户🧏🏿♀️🫥,2人户。特别要引起注意的是单人户的比重越来越大,这部分人群有孤寡老人,离婚人群及独自居住的未婚人群🧕🏿。按照人口的预测,单人户比重还会进一步上升。也就是说☯️,虽然人口的增长在未来会减缓🧑🏼🦳,但是家庭户增长的速度在增加,一定程度上家庭户的增长超过了人口的增长🤾🏿♀️,住房的需求还是刚性的。
第三是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的结构越来越复杂👩🏿🔧。
2014年上海整体人口是2500万,其中户籍常住人口1419万,境外来沪人口33.4万🐬;外来人口中90%都是劳动年龄人口🫰🏽,而户籍人口中接近退休的人口是非常巨大的📲,老年人很多🧖🏼♂️,年轻人非常少。其中50岁上下的人口占了最大的比重,另有将近400万的老年人口👳🏿♂️,100万的学龄儿童。像这样的年龄结构会改变人们的居住模式和通勤方式,并且外来人口对住房的需求、交通的需求和户籍人口的需求是不一样,这些都会对上海的城市规划带来影响。
第四🩺,人口的变化、结构的分布一定要和城市的总体规划连在一起👨🏻🦯。
用传统的人口数据分析会看到,上海人口中心城区密度高,但居住着大量的老年人群,而有劳动能力的年轻人都是住在周边地区。另外,农村人口在向中心城区迁移。同时,上海最主要的就业岗位增加是在中心城区,这就产生大量的通勤人口,造成城市的拥堵。实际上这和我们的规划是有关的。
上海在过去十几年中间,市政府在人口迁移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做法🧑🏻🎄,就是把中心城区600平方公里的土地人口从1000万希望降到850万人♟。15年过去了🕗,目标实现了🍿🫚,但问题是人搬到周边地区🙅♀️,中心城区就要发挥CBD的功能,就会变成楼宇经济、变成高度的就业岗位集聚的地方,这两个变化的结果导致上海市的通勤人口急剧增长,每天的通勤人口超过一千万。
从地铁的交通卡刷卡记录,我们可以看到轨道交通的早高峰流量图,早上上班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从郊环的地方往中心城区去🙅🏼♀️🫢,下班的时候,所有人又从中心城区郊环迁移,一定程度上说上海的交通拥堵是规划造成的𓀋。在规划中,让人住在外面的同时🧠,就业岗位仍全部集中在中心🪮,这必然造成这样一种交通拥堵的状态👩❤️💋👨👨🏻⚕️。因此,人口的变化、结构的分布一定要和城市的总体规划连在一起🗼🎀,要和交通规划连在一起☂️,要和产业规划连在一起,要是以生态功能区规划为基础来做其他规划🧏。
新的变化产生新的需求
未来的房屋购置主要需求是两种人群📖,一是刚性需求🤌🏼,最主要是在中青年就业以后。当这部分人群成立新的家庭,他们需要购买房子。二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必然会发生老年人群对住房要求的改变,或者是旧区改造💼,或者是购房新房,或者是住老年公寓,或者是住老年社区,这个过程中如果把人口的分布和住房未来的走向,以及交通折合在一起,就可以看到房屋的需求是多方位的。包括对学区的需求,当人口都往外迁移而重点学区仍在市中心,势必造成新的学龄儿童的交通⛓️💥,造成跟学龄儿童相关的服务业的发展🦴。人口的变动既有居住的变动、行为的变动🏌🏼,就业或者就学情况的变动📮👩🦱,这都会对整个城市规划带来新的需求。
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一体化
“一小时通勤圈”极大的扩大了城市人口腹地🦾,扩展了城市所能利用的劳动力边界,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多交通的需求和公共服务需求👨🏽🎨,如短租房需求🧈。
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一体化,不是简单的距离关系,更重要的是如何在经济上实现一体化💈,通过一体化更好的实现人员的交流🥃、物质的交流、资本的交流⏭。现有的规划多是基于传统对产业的理解,对居住的理解❇️。而全球城市关注的是有多少配置资源的能力🤹♂️。例如纽约正在做的城市发展规划,在这个规划中,传统的就业模式可能在未来30年中发生根本的颠覆,劳动力🟤、产业格局不是传统概念,一定要有物理的存在,一定要有个实体,一定要有形态。如何在这样的一个未来发展前景中思考未来城市规划🤤,思考小区的规划🕦,思考社区的规划🎖,甚至是一幢楼的基本规划🙍🏿♀️,对规划师都是个挑战👥,对做社会政策的人也将是个挑战。
来源🦹🏼♂️:富达平台观察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