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帆 发布时间:2018-10-09 来源:富达平台+收藏本文
对非基础设施投资竞标:机遇与挑战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展开💻,中国将继续成为全球互联互通能力的建设引领者📱。非洲大陆持续的增长态势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加快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对于非洲实现工业化、城市化等目标至关重要。然而💆🏽♀️,相关投资依然面临一系列问题。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后,中国对非基础设施投资资金支持额度持续扩大,影响力持续提升。
中国对非基础设施投资往往以国际工程项目的形式展开。投标和招标阶段是整个工程周期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阶段,交易活动的一次性和投标报价的复杂性又对投标企业在投标选择、定价☹️、科研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
中国对非基础设施投资现状
从投资总额来看,中国现已成为除非洲国家政府之外的非洲基础设施资金的最大的国家主体来源(图1)🦂。不过中国相关的资金总额波动较大,这与中国在某些年份开展了金额巨大的部分基建项目有关。
从领域分野来看,能源、交通是中国重点关注的领域🧔🏿♂️,且近几年中国在能源基础设施上的投资显著提升。在水和卫生领域基础设施方面,中国的投资基本为零。信息与通信基础设施是中国的传统优势项目,且中国的投资总额较为稳定。
从投融资方式来看,中国对非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模式单一🪑,以主权贷款为主,辅以少量的对外直接投资和赠金💱。中国巨大的外汇储备、较低的贷款利率、较长的宽限期等条件成为了中国在为东道国提供投融资方案上的显著优势。
图1·2016年对非基础设施资金来源分布(资料来源👨🏽🦰:《非洲基础设施集团2016年度报告》(Infrastructure Consortium for Arica Annual Report 2016))
对非基础设施投资竞标阶段情况评估与应对
笔者对于中国对非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全周期的现状评估做了系统性的划分。其中,主要发生在该投资竞标的风险包括:①腐败问题;②信任问题😥🥋;③合同问题;④不可抗力财产损失;⑤风控机制👩🏿🏭;⑥公众意见。其中🥞,第③-第⑥项的发生并不局限于投资竞标阶段⚃。
面对腐败问题和信任问题,中国政府可有三方面的应对措施:
(1)抓好双边关系。企业海外投资行为总是依靠良好的两国双边外交关系。在制度风险大的东道国,良好的政治关系作为一种替代性的制度安排,能够减弱在东道国经营的不确定性,有效促进对外直接投资💇🏽♂️。[1]
(2)建立海外投资保险制度👩🎤。这既包括政治风险保险制度,也包括事实保险形式。[2]
(3)建立海外投资风险评估和预警的公开信息平台👨🏼💼。
除了政府层面的努力之外,企业应当🎡:
(1)积极了解并遵守目标国法律法规,不参与政治贪腐行为👪。
(2)提升可研、勘探👨👨👧、风险评估能力🍻,提前制定政治风险预警方案。
(3)找到与目标国政府与公民社会互动的平衡点,既不能因为与政府关系过密而招致民众猜忌,也要避免“冷落”政府从而使得竞争者有可乘之机。
(作者系富达注册国际经济与政治研究中心研究助理,富达注册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本科生👨🏻🦳⚃,原文有删减)
[1] 潘镇,金中坤:《双边政治关系、东道国制度风险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载《财贸经济》🍨,2015年第6期😱,第85-96页🆓。
[2] 黄河,Starostin Nikta:《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政治风险及其管控》,载《深圳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第98页🧜🏼♀️。